中国外汇储备走向民间

中国外汇储备有着不少眩目的光环:世界第一的规模、中国实力的象征、中国“金主”用来挽欧洲债务危机于狂澜、买入美国债券使中国变身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等等。

中国膨大的外汇储备,也让人欢喜让人忧。2月8日,日本财政部发表声明,中国去年12月净出售1773亿日元(27亿新元)的短期日本国债,2010年全年净抛售4677亿日元债券,然而,就在不久前,美国和日本的一些政界人士为中国大量持有其国债而感到忧心忡忡。而在欧洲,法国财长等明确表示欢迎中国购买欧洲债券。

或许,中国膨大的外汇储备的背后,涌动着令人担忧的暗流,例如,虽然数据显示,截止去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膨胀到2.8473亿万美元(3.6万亿新元)的惊人规模,但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并没有因此欢欣鼓舞,相反,他忧虑地表示,大规模外汇储备资产摆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外汇储备管理的弊端

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16亿美元。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增加到1655亿美元。此后,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长,2001年末突破2000亿美元,2003年底破4000亿美元,2006年底破万亿美元大关,此后短短3年,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破2万亿美元,如此速度,无论是观念,管理以及操作技术都让人难以适应。

中国膨大的外汇储备现在主要由副部级的中国外汇管理局来操盘,人才的不足,迫使去年初外管局通过全球招聘,吸收朱长虹为外管局储备司首席投资官或投资总监一职,当时中国外汇储备为2.3万亿美元,周被誉为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人,与此同时,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也因连续投资日本国债而显山露水。

虽然外汇储备来源在悄悄改变,但许多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最初,人们以为外汇储备主要来源于企业出口创汇,此后有海外直接投资,再后是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资金流入。直到去年11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一句话,让人们确定这样一个事实,热钱也进入了外汇储备。

去年11初,周小川提到“把热钱放进池子”,12月15日,周小川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进一步说明:这个典型的池子是外汇储备。周小川的这个说法,在中国舆论界还激起不小的波澜。

华丽转身?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操作2.8万亿美元的资金,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外币相对于人民币贬值,英国《金融时报》刊文曾经估计,2008年前3季度以人民币计价的中国外汇储备的市场价值损失了大约1000亿美元。

即便是外管局通过全球招聘吸纳了朱长虹这类的优秀人才,也并不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合理,问题是,膨大的外汇储备究竟来自于什么样的经济结构,而效率最高的经济结构,又应当对应着什么规模的外汇储备。

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外汇储备,因美元即是国际货币,其外汇储备规模与中国没有可比性,另一大经济体日本,外汇储备规模居世界第二,中日都是依赖出口的国家,也是顺差国家。

不过,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与日本的不同,前者是“藏汇于国”,后者既“藏汇于国”,也“藏汇于民”。据资料,日本官方储备资产只占对外资产比重的17.6%。中国通过结汇制度等,使央行扮演最大的外汇购买者的角色,政府则是最大的外汇持有人。

因“藏汇于国”,中国必须为外汇储备的种种风险来买单,用人民币购买外汇造成通货膨胀风险,用外汇储备购买外国资产承受汇率风险,热钱流入引发各种显而易见的市场风险。

近年来,不少中国官方和学界人士试图为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找到新的出路,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说:中国外汇储备增长态势短期内不会有多大改变,其实外汇储备增长并不是多大问题,问题是这些外汇储备是如何来管理,如何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

但政府已经在行动,2010年9月,外管局公布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出口收入存放境外政策试点的通知》,不久,也就是2010年12月31日,外管局又公布了《货物贸易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管理暂行办法》,企业因此可以将出口收入存在境外。

改变的意义在于,中国外汇储备政策正缓慢地向藏汇于民转变,这是实质性的制度变迁,或许如一些人所说,是一个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