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再次举行,人民币汇率再次短暂激升。
人民币对美元的月环比年化升值速度,已从3月份的3.4%增至4月份的10.6%。除了有可能是跟平时一样希望平息有关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争议外,通货膨胀的加剧也是北京让本币升值的一个理由。
但对中国多数贸易伙伴和竞争对手来说,这都将是无用的安慰。尽管人民币已经对美元升值,但由于美元重挫,它对其他货币仍在贬值。
同时,建议让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或从小幅调整转为有管理的浮动的传言,在中国保守的决策者当中很难获得欢迎。
周一在华盛顿开幕的中美高官对话可能会提升人民币讨论的热度。但最有可能的结果仍然是渐进升值而不是突然升值。
缓慢的升值速度和人民币汇率的低估,已经使中国人民银行变为一个经济管道工的角色,也就是想方设法地回收每个月通过贸易顺差和资本账户漏洞流入国内的数百亿美元资金。利率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更难使用,因为它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
一次性大幅升值(比如升值10%)然后重新钉住美元,将会减弱热钱进入中国的动机。如果是实行有管理的浮动,允许人民币升值到市场确定的某个水平,则将是一个更加激进的解决方案。一旦汇率达到均衡水平,这个方案同样有助于卡住来自外汇炒客的资本流入,同时又把贸易顺差控制下来。
对于央行来说,不管是采取哪个措施都会扩大货币政策的腾挪空间。但对于总理温家宝和国务院其他决策者来说,这是一个处于第二位的问题。
头等大事仍然是保持增长和就业。人民币的低估是出口行业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支撑,而出口行业是中国经济体的主要需求驱动器和就业创造引擎。
理论上讲,让人民币浮动起来利大于弊。实际角度来看,中国奉行实用主义的领导人不太可能放弃他们所熟知的出口推动增长的好处,换取踏入未知领地的不确定回报。未来几个月的升值速度或许会因为通货膨胀加快,但下注一次性升值的投资者实为鲁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