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开展业务的企业已开始逐步尝试对冲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它们在香港以及中国大陆刚刚兴起的衍生品市场进行相关操作。
过去一年人民币累计升值5%,而且中国政府目前允许一定限度的人民币境外使用,这使企业利用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对冲风险变得更加容易。之前,无本金交割远期(NDF)是唯一可行的风险对冲工具。NDF在中国大陆以外交易,不涉及人民币本金的交割。
一些大型外资企业已经开始进行人民币套期保值操作,其中包括化工及制药企业德国拜耳公司(Bayer AG);该公司从美国向中国输入产品。一位发言人表示,拜耳公司预计到2015年中国业务收入将超过70亿美元,远远高于2009年的30亿美元。
印度电力公司Lanco Infratech Ltd.首席财务长J. Suresh Kumar曾在5月初表示,公司针对与中国供应商2010年的合约进行了人民币套期保值,以锁定汇率。
外资企业也开始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来对冲汇率风险,大众汽车(Volkswagen AG)就在其列;该公司上个月发行了人民币15亿元(合2.31亿美元)债券,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债券的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面临的主要外汇风险是美元兑欧元及人民币兑欧元汇率的波动,因为该公司大部分汽车在欧洲生产,并出口至美国和中国。
不过,考虑到人民币汇率机制前景的不确定性,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 Technologies Inc.)等一些在中国运营的外资企业则在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问题上持观望态度。
Regions Capital Markets驻亚特兰大的外汇部门副总裁Michael Zelickson表示,该部门经常接到美国企业司库的电话,询问如何对冲人民币汇率风险,尤其是进口中国商品带来的贸易结算敞口。他说这可能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但这些问询很少转化成真正的对冲交易;他说,大家等待人民币出现大幅波动后再采取行动。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的中国外汇市场销售部门负责人Fabian Chan表示,对中国企业而言,人民币兑美元在2010年年中恢复升值趋势意味着外汇对冲操作肯定会增加。
Chan表示,之前某些中国企业大举押注人民币汇率走向,结果2008年年中人民币升值7%,而且全球爆发金融危机,这些企业损失惨重。现在企业及国有实体更为明智,它们使用对冲工具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而非作为盈利工具。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Baosteel Group Corp.)董事长徐乐江3月份曾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尤其是涉足大宗商品市场的企业尝试外汇套期保值,但并未发布任何具体指示。
中国的其他国有企业则刚刚开始考虑进行首次对冲操作。全球第四大镍生产企业金川集团有限公司(Jinchuan Group Ltd.)董事长杨志强3月份曾表示,对该公司而言,风险对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不能轻举妄动,但公司正在进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