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泰富外汇投机遭遇重创

本月,当澳元兑美元汇率大跌近25%时,荣智健(Larry Yung)和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高管团队惊恐地关注着这一情况。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Citic,简称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国有投资公司,其香港上市子公司中信泰富预期澳元和欧元兑美元汇率将持续攀升,因此大笔买进了这两种货币。

今年夏季,当外汇市场走势出现逆转之后,中信泰富发现,按目前的市场价格计算,自己蒙受了18.8亿美元的损失。这是该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利润(5.6亿美元)的三倍以上。日前,中信泰富股价暴跌55%,收于6.52元港元,这意味着预估外汇合约亏损额已超过了公司市值。

自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戏剧性地不断走强,因此中信泰富的亏损额可能还将进一步扩大。到12月31日,出于编制财务年报的需要,公司必须根据市值计价。新一年的来临也不会让中信泰富的问题消失。根据合约条款,中信泰富须购入逾90亿澳元,直至2010年10月。

中国国有企业过去也曾经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上吃过亏。但出问题的都是些相对不太知名的企业——例如2004年中航油(China Aviation Oil)驻新加坡高管因石油期货交易亏损5.5亿美元,还有2005年上海铜期货的“违规”交易员事件。

中信泰富本应是中资海外企业这顶皇冠上一颗宝石,其管理层的出身几近于共产主义中国的“皇室”血统。“红色大亨”荣智健是已故的中国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之子。除中国中信集团持有中信泰富29%的股权之外,荣智健个人还持有中信泰富19%的股权。

大概是得知了中信泰富的危机,本月早些时候,中国市场监管机构证监会召集25家国有企业负责人,提醒他们不得在境外大宗商品市场从事投机交易,只能进行套期保值。中信泰富9月7日首次得知其外汇合约的风险敞口,随后从母公司获得了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安排。中信泰富广泛涉足地产、基建和钢铁等领域。

中信泰富的厄运始于该公司签订的以1澳元兑0.87美元和1欧元兑1.44美元的平均汇率,买入数十亿澳元以及数额略小的欧元的协议。最近中信泰富为发展多样经营而进军澳大利亚铁矿石项目,这样做是“为了用美元锁定项目开支成本”。

然而,虽然这些合约限制了当澳元升值超过0.87美元“执行价格”的情况下,中信泰富的合约对手方的损失,但却没有在澳元贬值的情况下,为中信泰富提供类似的保护措施。当本月澳元汇率跌至0.64美元,欧元汇率回落至1.35美元时,中信泰富就面临着数十亿美元的潜在亏损。

荣智健表示,中信泰富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Leslie Chang)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了押注,而财务总监周至贤(Chau Chi-yin)也未对此交易提出质疑。张立宪和周至贤都已经辞职。

“我非常震惊,”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Henry Fan)日前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我问张立宪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他说他忽略了评估下行风险。”

“作为董事总经理,我乐于承担全部责任,”范鸿龄补充道。“董事会也会承担全部责任,这将会反映在我们的薪酬中。”

他补充称,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Frances)也已被降职和减薪。在公司年报中,荣明方被列为“集团财务部董事”。

中信泰富是在澳元和欧元兑美元汇率处在为期两年的稳健升值期时建仓的。今年7月,这两种货币的升值期终于结束。过去两周内,澳元兑美元汇率已回升9%。荣智健和他在北京的同事们只能盼望这种走势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