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选择在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创新高之际让首艘航母下海试航或许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美国债务评级遭到标准普尔(S&P)历史性下调的上个星期,一种普遍的观点是,我们不仅仅是在见证美国及曾经神圣的美元的终极衰落,也在见证中国经济和人民币不可避免的崛起。
借用汇丰银行(HSBC)外汇策略师在最近一份报告里的观点:这位策略师说,降级只不过是美国长期前景以及美元独特地位不断恶化的另一个里程碑而已,并且还说人民币显然是未来全球储备货币头衔的竞争者。
鉴于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似乎是直观的结论,但我们仍要看中国是否准备或愿意在全球金融体系中扮演更大的角色。从部分中国大陆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考虑这个问题。
上周,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中国和其他国家应该推动全球对主权债务采取约束行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应对主权债务与GDP的比例进行限制。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学家王军表示,新兴经济体应团结起来推动改革。
过去两三年内,中国大陆官员接二连三地对美元作为事实上的世界储备货币的标准提出批评,呼吁做出某种形式的改变。
但说是一回事,做又是另一回事。虽然在全球贸易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中国连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都尚未实现。
并且每次讨论出一个开放资本账户的日期时,似乎总是十年以后的某个不确定的日期。
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改变基本都是政治决策。当前中国政府不仅允许保持固定汇率以维持出口(中国7月的贸易顺差为315亿美元),还允许对经济进行微观管理,将资金限制在国内。
如果中国共产党放松对人民币兑换的控制,更大的问题在于它是否会放松对中国境内资金的控制、以及根本上的政治控制。
与此相对的是,目前体系下积聚的通胀压力可能会有同等的动摇作用。
中国规模巨大的国有工业主要是靠廉价的银行贷款支撑的,而中国价值数万亿美元的人民币储蓄存款则为发放这些贷款提供了资金。中国的一个不同寻常之处在于,这个国家高达80%的投资活动其资金都来自银行存款。
如果这些存款前往别处寻求更高的回报率,北京就有可能遇到问题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国有银行牢牢控制着中国经济,这也就意味着共产党控制着中国经济。
通过对中国内地储户可以选择的资金存放地进行限制,也就减少了银行挤兑的风险。
中国的另一个有利条件是,由于国内股市大体上是对境外投资者关闭的,且人民币的价值从未经受过真正的检验,中国得以避免了国际资本的冲击。
眼下这一条件对中国十分有利,因为许多西方国家的很多银行正日益被视为主权债务违约的直接受害者。如果你认为一个国家身处困境,你会抛售该国银行的股票。
但我们不必对这种缺乏审查感到担忧,因为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切都那么美好。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周披露,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额实际上还下降了。它们的问题贷款为人民币4,229亿元(合662亿美元),相当于贷款总额的2.4%。
而安永(Ernest & Young)在2006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估计,中国当时的银行不良贷款额折合9,11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安永后来被迫撤回了这份报告。
这会让你不禁想知道,如果中国要接受其经济学家们目前似乎正建议的那种外部审查,中国政府会有何种感受。
当中国将其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时,外界预计此举是要让这些银行逐步成为完全商业化的实体。但此后爆发的金融危机使这一趋势或多或少停顿了下来,因为国家又开始授意国有银行大量发放贷款。
当然,许多分析师依然认为,真实的情况是中国有严重的隐形不良贷款问题。
考察一下近期的历史可以发现,所谓中国主张提高监管标准或正在觊觎美元令人垂涎的储备货币地位之说,听起来并不怎么诚恳。
在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之前,中国需要先做一些基本的事情。首先是让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兑换,相信中国老百姓愿意持有人民币,然后中国才能指望其他国家会考虑将人民币视为一种可能的储备货币。否则的话,我们目前听到的大多数恭维中国的话看上去就不会比中国的自我宣传好多少。